
“这个猪婆龙啊网络在线股票配资,其实就是现在的濒危保护动物扬子鳄……”2025年初秋,“渤海书荟”的“非遗评书 南北会书专场”上,演员佀功强(天津文艺广播主持人、刘立福之徒小四)表演陈派评书名段中《聊斋》系列之《西湖主》的片段。
“这个猪婆龙啊,就是现在的扬子鳄。”2015年1月,91岁的刘立福先生最后一次在天津广播电台录制《西湖主》。
“谢谢你认真地考据。”2001年,在燕乐茶馆,当小四大胆向刘立福先生提出“《西湖主》中的‘怪物’猪婆龙可能是扬子鳄”后,先生如此表示感谢……
今年是刘立福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,其遗作《书坛聊斋话百年》由其弟子整理正式出版,第一场新书发售会以“书会”的形式与观众、书迷、读者见面。当时,台上表演的小四、现场主持人张功博(刘立福之徒张博)与台下观看演出的蒋功臣(刘立福之徒蒋卯卯),无不感慨万千。
陈派评书,是津派文化的代表之一,而刘立福先生隽永的表演风格,正是天津文化风骨的一种艺术体现。在近日的采访中,围绕评书、师父、遗作等话题,记者从陈派评书第四代传人代表——蒋卯卯、小四与张博的讲述中,感受到艺脉相承的温度与力量。
口述历史记录时代风情
“这本书,其实类似于师父的口述历史。”小四介绍,师父出生于1924年,以92岁高龄去世,“他跨世纪近百年的人生历程,是历史进程、社会发展的亲历者;同时,从艺时间近一甲子,这些都是成书最关键的根基。”
“家庭往事”“从艺经历”“相声杂谈”“评书漫谈”书中的前四部分,刘立福先生不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与从艺经历,也从个人生活视角,记录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的城市发展变化。
“比如他提及家道中落后从商从艺,讲到大罗天、南市、河北法院、军警督察处、大经路等各种建筑与地理方位,以及白牌电车带来的新生活、元昌金店里的旧行规……”小四说,在先生《白宗巍坠楼》《枪毙刘汉臣》《珍珠衫》等诸多作品中,亦能窥见天津的时代风情。
小四提到,师父刘立福很多回忆对天津曲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“正本清源”意义:“对于一些曲艺名家,如侯宝林、荷花女、小立本、蒋轸庭、马轸华等,能从多个方面进行‘评述’;从他的从艺经历中,能梳理出天津曲艺的发展脉络;对于每个节点的特色与代表性人物,他以春秋笔法作史学式论述,既好看又严谨。”
小四介绍,师父此前曾多次提及曾在青岛录制评书间隙,写过一份“评书理论”,“这在评书领域是前所未有的。”小四说,这次出书前,师兄弟与先生家属经过多次商议,决定将此前“秘而不宣”的文稿进行公开,“陈派评书现在属于非遗代表性项目,门户风格需要有表演有理论,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遗作中的艺脉赓续
2006年,刘立福先生在网上开设了“刘立福说评书”的博客,“其实师父家并没有电脑,博客上分享的艺术经历、演出经验,每一篇博文都是出自我手,都是平时师父跟我谈论时记录的。”蒋卯卯说,开博客“说”评书一事,还被评为当年曲艺十大新闻之一。
博客还保持着与网友的互动。蒋卯卯说,当时自己把网友的问题打印出来,如实记录师父的回答后再回复网友。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,细微之处甚至问:“有一版《聊斋志异》中写‘莲花瓣卸’,评书《聊斋》中则语‘莲花卸瓣’,是否为口误?”刘立福先生则从《聊斋》版本、自己学习经历以及修辞对仗等多个角度来回答这个网友。“那些回复,都是师父的原话。”蒋卯卯告诉记者。
书中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《永远不告别舞台》,刘立福先生在结尾处写道:“传统书目大体不会出现问题,但观众……欣赏水平和角度都有所变化……活到老、学到老一点都不假,这样才能对得起观众。”
出书的想法早在10多年前就已萌生。张博告诉记者,当时,团队已将部分网络文字整理出初稿,还计划邀请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作序。“2015年春节前,我联系上袁先生,在两位老先生的通话中,袁先生欣然答应作序,还特别赞同师父出书。”但令人惋惜的是,同年3月袁阔成先生突然逝世,到了年底,刘立福先生也因病离世。
从书中能看到弟子们对评书艺术、对师父心血的传承与珍视:“评书表演的基本功”原文有7000余字,蒋卯卯结合师父授课及演出实例进行补充,方便读者理解;小四与师兄弟们贡献出多年收藏的曲艺资料,成为书中论述的实物资料补充;“刘立福先生年谱”部分,更是弟子们历年精心记录师父演出与活动的汇总……
“现在陈派评书已有了第五代传人,他们虽然年轻,但对艺术的执着与喜爱让我们感动,我们也愿意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。”蒋卯卯说,以出书的方式告慰先生,“想必陈派艺术的传承,也会让他感到欣慰吧。”
今晚报记者 单炜炜网络在线股票配资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